版权所有: 南京巴布自创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400-086-8108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金盛路988号 备案号:苏123456 中企动力提供技术支持
合作申请
「金巴布」对孩子好的教育,就是懂得爱的分寸感
在教育问题上,
几乎所有家长的出发点都是爱孩子,
想对孩子好,
但却在表现形式上感到迷茫,
不懂得把控爱的分寸感,
结果却会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建立产生伤害。
爱得有分寸感,不过度,
孩子才会有分寸感,
会自我控制,
反而最自觉。
自由度
爱和溺爱是两件相反的事
很多家长听到“自由”这个观念时会大吃一惊:给自由,那孩子不就无法无天了?对“爱”的恐惧就是对自由的恐惧,直接的反应就是对儿童自由意志的剥夺,典型方式是包办、控制和严厉管制。“溺爱”不是“太多的爱”,而是“太多的打着爱的旗号的控制和包办。”
爱和溺爱不是一个事情程度上的深浅,而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爱的本质是要给孩子自由、宽容和欣赏,而溺爱的本质则是管制、包办和批评。溺爱并不是真的爱。
给孩子自由,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需要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怕孩子犯错误,凡事都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来做,孩子一旦失败就大加指责,这样的家长,就是强权家长,他们对孩子“关心和付出”越多,对其自由意志的剥夺就越多。
爱是给孩子自由,培养其独立性,基础和前提是信任孩子。自由的人才能拥有独立的思想和品格,才能在生活中拥有安身立命的资本,所以父母想要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培养快乐幸福的孩子,就要懂得把自由和宽容还给孩子。
“放手”的原则就是,在每一件具体事务面前,不要控制,要引导;不要太有痕迹,尽量无痕;不要怀疑,要相信;不要插手,要接纳。
尊重感
“慢点”、“小心点”是糟糕的口头禅
孩子吃饭洒了一点汤,走路摔了跤,不小心打碎了一个杯子,喝水呛了一下……凡是一个孩子生活中的内容,几乎都伴随着“慢点”“注意点”“小心点”之类的提醒。
我们的习俗是过度表达关心,否则会被认为是冷漠。但当我们提醒别人“慢点”或“小心”时,是针对认为对方需要提醒,还是更多地为了表示我们在关心对方?难道一个人呛了一下还不懂得小心,还会呛第二口?
最高的礼貌和善意不是一定要说点什么和做点什么,而是得体和有分寸,以让对方感觉有用或舒服为原则。
孩子吃东西不小心呛了,其实只需要咳嗽一小会儿就没事了,根本不需要大家关注,当孩子觉得自己丢了面子、显得很傻时,有的孩子会用发火的方式企图找回面子,而一个特别敏感内向的孩子,什么也不说,默默承受了这些憋屈,才更可怜。
爱孩子离不开对他心理的体贴。向孩子表达过度关心,造成孩子尴尬,继而会引发孩子的不愉快情绪。所以,无所谓的小事,视而不见,不让孩子难为情。
金钱观
内心丰盈的孩子不会对乱花钱上瘾
孩子将来会不会乱花钱,关键在两点:一是家长的榜样做得如何;二是他内心有没有物质上的匮乏感。心理健康的孩子总会得体地处理一切生活问题,内心丰盈的孩子不会对乱花钱上瘾。
人活着就是谋求快乐和幸福,不要把钱看得太重。钱是为生活而服务的,不要把节俭当成生活的首要原则。
父母对待金钱的态度会耳濡目染地传递给孩子。如果家长在生活中没有表现出对金钱的崇拜和追逐,而仅仅是当作生活的一种工具,那么孩子也会学着家长的样子去处理与金钱的关系。
让孩子内心拥有丰足感,他才会拥有更多的幸福和安全感,更有利于形成健康的金钱观。
人可以赋予财富以某种善恶性质,但财富本身并不会改变人的善恶。比如,让孩子来支配压岁钱“巨款”并不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钱是“死”的,真正能影响孩子的是“活”的人,尤其是家长自身。
父母和孩子,是生命中最亲密的一种关系。现在大家已基本形成共识:给孩子好的教育就等于给孩子最可靠的财富。但到底给孩子的“教育”是什么,家长之间差别巨大。这个差别,主要不是理念、身份、地位或文化程度的差别,而是教育手段的差别。
其实每个父母也都知道,孩子总归要离开我们,走上社会,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创造自己的人生。
所以,如果你真的爱他,就该在他离开你之前,教会他和世界相处的能力,这是你对他的最大帮助和保护。无论都市或乡村,贫穷或富有,高官或平民,你都可以把最好的教育送给孩子——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亲自做出良好的表率。
为人父母的终极使命,其实是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孩子。这是每位父母都有能力送给孩子的财富,也是孩子生命中得到的最美馈赠。
本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