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 南京巴布自创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400-086-8108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金盛路988号 备案号:苏123456    中企动力提供技术支持

*
项目编号
*
姓名
*
手机
*
城市
提交
操作成功!

合作申请

>
>
「金巴布」口腔敏感期敏感期:用嘴巴“尝尝”这个世界!

「金巴布」口腔敏感期敏感期:用嘴巴“尝尝”这个世界!

【摘要】:
口腔敏感期,是宝宝出生后最先来临的敏感期之一,仅次于视觉敏感期。

口腔敏感期,是宝宝出生后最先来临的敏感期之一,仅次于视觉敏感期。吃手、咬人、不管什么都往嘴里塞,这些我们通常认为的坏习惯,其实都是口腔敏感期在作祟。而往往被我们强行打断的这些“坏习惯”却在无形中阻碍着孩子的成长。 

 

在孩子探究世界与习得生存技能的过程中,口腔这个器官曾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一度是孩子感知事物、获得表象、探索世界甚至获得精神愉悦的一个工具,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还通过口、齿、唇的运动锻炼了咀嚼功能,并为语言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典型现象的捕捉

 

爱吃手

几乎所有妈妈都头痛的问题,就是宝宝爱吃手,宝宝在几个月大的时候就喜欢把自己的手指放进嘴里,然后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拿出来他又会放进去,如果你斥责他,他就会变得很生气甚至哭闹。妈妈们最担心的就是卫生问题,同时认为这是种坏习惯,总是试图矫正,但是往往收效甚微。

 

什么都往嘴里放

1岁左右的宝宝非常让家长头疼,因为他们看到什么都要捡起来,然后毫不犹豫地放到嘴里尝一尝。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户外,只要是他能拿得起来的东西他都要往嘴里放。在家里还好,爸爸妈妈可以给宝宝随时洗手,给所有的玩具消毒,但是到了外面就没办法控制了,宝宝一会儿在地上玩土,一会儿又捡起石子放进嘴里,搞得很多妈妈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所有口味都要尝个遍

你的宝宝非常难管教,你给他买回来的零食和各种水果,他每包都要拆开尝一尝,每个水果都要咬一口,而且所有的东西只尝一口,还必须每样都得尝到。比如,你给宝宝买了几盒不同口味的巧克力。你本来打算让宝宝吃完一盒再吃另外一盒,可是宝宝吃了几口第一盒的巧克力就不吃了,非要打开第二盒,第二盒的巧克力没吃几口,非要再打开第三盒……你跟他说:“不能这样,都打开吃不了,而且也会坏掉!”宝宝不听,你就阻止他,结果宝宝就大哭起来。

 

爱咬人

你的宝宝会突然咬大人一口,其他小朋友也不放过,动不动就咬别人,咬完还一脸无辜地看着别人,好像此事与自己无关,也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比如,幼儿园的老师看到一个小朋友突然抱住另外一个小朋友,在人家的脸上咬了一口,速度很快,老师感到非常惊讶。老师赶紧去抱起那个被咬的孩子,发现他的脸上有一圈牙印。不过,咬人的小朋友好像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一脸无辜地看着被他咬的那个孩子。

 

爱咬东西

宝宝喜欢拿起一样东西放进嘴里撕咬,不管是吸管还是磨牙棒,又或是其他玩具,甚至桌子角,放到嘴里就又啃又咬,又拉又拽,甚至咬着东西不停地甩来甩去。比如,最近你发现自己两岁的宝宝不仅喜欢咬人,有一次你还看到他用嘴巴啃桌子角,而且好像还“吃得”有滋有味。你觉得啃桌子不卫生,而且也是一个坏毛病,就阻止他去啃。可是,他还是会拿起别的东西咬个不停。

 

 

口腔敏感期 应该怎么做?

 

通常,宝宝的口腔敏感期会集中在从出生到2岁这个阶段。孩子口腔敏感期持续时间的长短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在这一时期,父母能给宝宝提供科学的环境,允许他去“吃”各种各样的东西的话,换句话说,也就是允许孩子用口去探索周围的环境、物品,孩子的敏感期就会很快过去。

 

相反,如果父母不了解这一敏感期,阻碍孩子用口去探索事物的行为,孩子的这一敏感期就会持续很长时间,可能到了三四岁,他还会偷偷地把东西放到嘴里“尝尝”。父母如果不允许孩子用口去探索,孩子自身与外部的世界就很难建立联系,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发展自己的潜能。要知道,连“软”与“硬”这样的抽象概念,孩子都是用口来“尝”出来的。

 

用嘴巴尝味道

当孩子口渴时,他常常会拒绝喝水,要求父母拿酸奶、果汁等饮料。即使是刚出生不久的孩子也是这样,当他喝过带甜味的奶粉之后,就不再喝没有甜味的普通奶粉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是因为孩子的口和舌生来就有品尝味道的功能。当他尝到了“好吃的”、“好喝的”,自然就不愿意去吃、喝“普通的”了。

 

现象四中的例子表明,孩子喜欢用口来做对比,他喜欢打开所有的食品包装,吃一口就不吃了,再吃一口别的。其实,这并不是孩子任性,而是孩子用口来体验并认识巧克力的味道,他通过了解外在的东西,构建内在的自我,只是父母并不了解这一点。所以,当父母以各种有道理的理由拒绝孩子这么做时,孩子的内心就会不断地挣扎,甚至以哭闹的方式来反抗父母。

 

用嘴巴来认识世界

父母要知道一点,孩子用嘴巴来品尝味道和用口来认识世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他会用口去认识各种事物,包括自己的手与脚。触觉是宝宝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而嘴唇和手是触觉最灵敏的地方。

 

对于一个3个月大的宝宝来说,口的功能是巨大的,首先,通过吸吮感知手的存在,感知手的抓握功能,当宝宝知道自己的小手能抓握东西之后,就会通过手把周围抓到的物品都送进嘴里进行“检验”,这个过程也完成和健全了口腔的功能。

 

宝宝用口腔来认识世界,直到手被完全唤醒,手的敏感期到来,又帮助和加快了口腔敏感期的发展,宝宝就这样用嘴打开世界的大门,用嘴和这个世界建立着亲密的关系,当宝宝开始尝试用口和手进行探知时,他的世界就开始了……

 

宝宝之所以会咬桌子角,会咬人,很可能是在用自己的舌头和牙齿来感知物体,探索周围的环境。当然,现象五中咬人的宝宝也很可能是出于这方面的原因。孩子咬人时,他并没有什么恶意。所以父母不要以为孩子学坏了,因为这是他无意中用口、牙齿去认识事物,与故意用牙齿去攻击别人有着本质的区别。孩子咬人时,只需要把他抱到一边去就可以了。

 

长牙

长牙期的宝宝由于往往由于乳牙萌出时刺激牙床而出现牙痒现象,而孩子的20颗乳牙一般在2-2.5岁出齐,所以,如果两岁的孩子出现了咬人现象,父母应该优先考虑是否在长牙。

 

给孩子提供一些稍硬的食物供他们咀嚼,借以缓解出牙期的不适,减少孩子的咬人冲动。

 

口腔敏感期会推迟

口腔的敏感期在宝宝6个月左右来临,这一敏感期持续的长短与宝宝所处的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关系。这一时期的家长要耐住性子,允许宝宝吃手,允许宝宝品尝玩具,允许宝宝用口去探索他想要探究的物品。

 

宝宝口腔敏感期到来时,如果得不到满足和释放,如果家人过度保护和限制,就会推迟宝宝的口腔敏感期。口腔敏感期得不到满足的宝宝,会把注意力固定在食物上,而无法集中精力学习,他们会抢别人的食物、随意拿别人的东西,甚至会捡拾掉在地上的食物。

 

孩子在1岁左右时会用牙齿咬断东西、咀嚼东西,有时候会用东西把嘴巴塞满,但不会把它们咽下去。但是有些孩子这个敏感期会滞后,所以孩子如果在2岁以后咬人,他是在以“咬人”的方式来弥补自己落下的口腔敏感期。 

 

 

家长顺势引导

尽量去满足宝宝的敏感需求

了解了宝宝有口腔敏感期后,父母就应该尽量去满足孩子的这一需求。如果不去满足宝宝,他可能就会养成一些缺点,比如,他会去抢别人的食物,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些食物而不是学习上等等。所以,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避免出现上述的缺点,就要在孩子的口腔敏感期,允许宝宝用口去探索世界,让他的探索需求得到最大程度上的满足,从而尽快结束口腔敏感期。

 

给孩子提供不同质地、硬度、味道、形状的干净东西,供他撕咬和品尝,以补偿孩子错失的探索机会,但也有时候,孩子觉得皮肤之外的东西“不解渴”,果真如此,我们也不妨牺牲一下,拿洗净的胳膊等痛觉不明显的部位让她咬几次,不要担心孩子会上瘾,就像孙瑞雪老师所说:“咬皮肤似乎能很快满足这一敏感期,并让孩子迅速度过去。然后,儿童会出现高度的宁静和下一步的智能需求。”

 

但是有一点父母应该注意,就是尽量避免让孩子接触到危险性比较大物品,如剪刀、螺丝刀等锋利的工具。

 

不要担心宝宝被卡住

不允许孩子用口去尝味道、去探索,孩子不但会失去用口去探索世界的机会,还会引起孩子的不满。所以,孩子哭闹是非常正常的,这种哭闹并不是任性。作为父母,遇到类似的情形,应该懂得尊重孩子的口腔敏感期。其实通过观察,父母们也可以发现对于一些硬的东西,2岁之前的宝宝常常会嚼了吐出,吐出又咀嚼,偶尔被卡住他也会自我调整。所以父母没有必要过分担心孩子被卡住,小宝宝们都是很聪明的,只要不在他吃东西时故意逗他或吓他,让他专心地去品尝体验,他是没那么容易被卡住的。

 

关于卫生的问题

面对孩子如此爱往嘴里放东西的行为,很多父母很担心卫生问题。当然,一点不注意也是不行的,比如,把孩子爱用嘴啃的物品尽量洗干净,但是也不必严格地消毒。因为孩子体内的抵抗力需要增加,而没有经过使用的抵抗力不叫健康,也不会有力量。所以,对物品一般洗一下就可以了。在出门的时候,父母可以带上一包消毒湿巾,及时擦擦孩子的手。千万不要对孩子大声吆喝,否则孩子会产生心理阴影。

 

尝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当孩子在外面随地捡小东西往嘴里放的时候,父母也可以尝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与孩子一起玩,一起捡树叶,然后撕碎,往空中一扔;一起捡小石头,往远处扔或踢,再跑过去捡……这样,孩子会觉得很好玩,就会跟你学,从而减少往嘴巴里放东西的机会。

 

当然,如果孩子往嘴巴里放树叶,也不要硬从孩子手中夺过来,更不要训斥他,而是对他说:“不能吃,看妈妈,树叶会飞哦!”说完,把自己手中的树叶一抛,孩子的注意力就被转移了,也可能会学着父母的样子抛树叶,不学的话也会把要放到嘴里的东西给忘了。

 

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度过口的敏感期,父母也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吃”或“咬”一些洗净的东西。当然,也可以让孩子去用舌头舔,这样也能满足孩子用口去探索的需求。

 

不要注意宝宝吃手的问题

宝宝在用口和手探索的敏感期,吃手是很正常的,是孩子的一种自然表现,也可以说是天性。所以,父母可以不用注意孩子的吃手问题,也不要把吃手当成一种毛病。所以,即使看到孩子吃手了,父母也不要有心理负担,不要紧张,也不要不舒服,更不要干涉孩子,允许他自由吃手。

 

有的父母为了不让孩子吃手,就会用语言吓唬孩子,比如:“你再吃手,手就掉下来了!”“手上有虫子,吃手会把虫子吃到肚子里,肚子会疼!”说这些话时,孩子可能会因为害怕而停止吃手,但是他还是会在不经意间去吃。吃完之后,他就比较恐惧,想象着虫子在他肚子里的情形,结果就会出现焦虑情绪。这时,如果父母再提醒他,就会加剧他的恐惧感,形成恶性循环。

 

当然,如果他发现手并没有掉下来,他的肚子也没有疼时,就会认为父母在骗他。这样,吃手的行为就会被强化,他可能就会疯狂吃手。

 

如果实在不愿意宝宝吃手,父母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不同大小、不同重量的物品让孩子抓和吃,比如给孩子一些磨牙饼干、橡胶奶嘴等。当宝宝再大一点时,可以用一个托盘盛一些物品供孩子自由选择,让宝宝有些新鲜感。这样,孩子既是在用手感知,也在用口感知,但是他会渐渐忘记啃手。这对于不想让孩子啃手而又不愿强行干涉孩子的父母来说是个不错的办法。

 

别给吃手限定时间

孩子6岁之前有吃手的行为都属于正常现象,是一种自然发生的行为。大自然从来就不会按照某个人的意志去改变。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也是一样的。如果父母给宝宝不吃手定下时间期限,就会因为孩子没有改变而对他产生不满,然后可能就会强制孩子改变习惯,这对宝宝的成长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处。

 

满足宝宝口腔的味觉和触觉

2岁左右的宝宝,有时会突然出现喜欢咬人的现象。这些宝宝喜欢突然袭击,先是很友好的拉过别人的手,或者用小手捧着别人的脸,然后趁人不备“狠狠”咬上一口,再迅速躲开。父母发现宝宝有这个举动后,常会不分青红皂白的将孩子教训一顿,但事实上,对于宝宝来说,这种举动仅仅是为了亲自感受一下别人皮肤的“口感”。父母切不可训斥孩子,打骂孩子。在宝宝咬人的那段时间,父母应该满足他口腔味觉和触觉的发展需要。比如,给他提供一些可以咬和尝的东西,像各种软硬不同的食物、橡皮圈等干净而质地不同的物品,让宝宝尽情地去咬,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孩子咬人现象的发生,让咬人的敏感期顺利度过。

 

福利到

游戏活动:玩具的“味道”

游戏目的:感受物品的软硬和质地,提高口对物品的识别度。 

游戏玩法:

1.家长选择一些不同质地,软硬不同的玩具,如小球、积木、布玩等,将玩具清洗干净并消毒。

2.将玩具放在宝宝的周围,拿起其中一个逗宝宝玩,吸引宝宝注意。

3.宝宝被玩具吸引后,让他自己拿着玩具玩儿或者咬,家长在旁边照看,不要干预,让宝宝自己去“品尝”玩具的“味道”,感受玩具的软硬程度。

 提示:家长在选择玩具时应选择材质安全、颜色鲜艳和棱角不明显的,避免太小或太尖锐,并提前将玩具清洗干净和消毒,让宝宝可以自由放心地去咬。

 举一反三:口是宝宝最初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作为父母不应阻止或干预宝宝咬东西的行为。相反,只要卫生,家长还应创造条件让宝宝咬东西。比如,水果、萝卜洗净让宝宝咬咬,与玩具相比还真会有点味道。

 

版权所有:南京巴布自创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400-086-8108     地址:南京建邺区江中东路215号凤凰文化广场B座21层     备案号:苏ICP备17061836号